近年來,隨著人民生活水平提高,消費觀念和飲食結構的改變,城市生活垃圾增長率有所降低,但是垃圾產出量仍然逐年增加,產生垃圾的過程就是耗費資源的過程,所謂垃圾減量化就是控制垃圾產生量,使之達到最小量化指標。其理想值是實現生活垃圾的“零排放”。垃圾減量化是保護自然資源最積極有效的手段,是保護人類生存,實現城市可持續發展的最佳途徑。因此,城市垃圾減量化的運作應樹立系統工程概念,通過社會、法制、經濟、技術等綜合手段,使城市垃圾在產生、收集、運輸直至最終處理的各個階段中改變其質和量,從而,在經濟活動的源頭就注意節約資源,減少污染,達到城市垃圾減容、減量的目的。
一、源頭減量
垃圾產生量與投入使用的資源密切相關,因此對廢棄物的管理應結合有效的資源配置,通過物流清算和物流分析有助于最大限度地減少垃圾產出。沒有垃圾排放,生活垃圾的處理問題也就從根本上得到了解決。然而實際上在相當長的歷史時期內,生活垃圾的“零排放”僅僅是空想,因此應從生活垃圾產量的最小量化著手,盡量采取措施,減少源頭垃圾產生,它是一項治本的措施。最大限度通過“源頭減量”,使城市生活垃圾產量從目前的正增長變為負增長,那么城市生活垃圾的處理難度會相應得到較大的緩解,最大程度減少污染,具有很好的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。
1、有機垃圾減量。應重點抓好農業(含牧、副、漁),使農業產品的有機物質和無機物質能夠內部循環使用,進而建立無廢料農業。也就是說抓好城市的“菜籃子工程”和“米袋子工程”等,重點突出一個“凈”字,大力推行凈菜入市,推動半成品的銷售,減少蔬菜垃圾;同時改善人們的飲食結構和生活習慣,在消費領域要轉變觀念,減少“豐剩飲食”產生的有機垃圾,使垃圾中有機物的含量大幅度降低。
2、限制一次性物品有色包裝物的使用。有資料報道:中國每年生產和丟棄450多億雙一次性餐筷,為此需要砍伐多達2500萬棵樹木。另外每年向日本、韓國等國家出口150億雙餐筷,以此推算10年左右的時間就可能消耗掉中國現有的森林,前景使人不寒而栗。此外,我國一年約生產12億件襯衫,其中8億件是盒裝,8億只包裝盒約需24萬噸紙,如此大量的紙需168萬棵直徑為10厘米的樹木才能制造出來。因此僅襯衫一項,每年就穿掉一大片森林,這些數字觸目驚心,由此可見,取消一次性餐筷、簡化或者取消類似襯衫的紙制包裝盒已迫在眉睫。要重點抓好工廠、企業的“清潔生產”,引導生產廠家改進商品包裝設計、正確選擇包裝材料、限制包裝大小,強制包裝回收、循環再利用等以減少商品包裝使用量,節約自然資源。
二、 過程減量
對于城市生活垃圾源頭減量之后產生的生活垃圾,推行垃圾分類收集,加強廢舊物資的回收利用方法處理是行之有效的,可獲得一舉兩得之功效。一方面可使物資得到充分利用,減少資源浪費;另一方面可使城市生活垃圾得到無害化、減量化、資源化處理,實現生活垃圾的減量化和資源再生利用。
垃圾分類收集與廢舊物資回收密不可分,應改變過去那種垃圾混合收集的收運方式,變收運中的被動分揀為主動回收,使那些生產、生活中的棄物在進入垃圾之前便分類收集、容器存放,以便于可再生資源的回收和處理,節約無謂的運輸費用。廢物回收可采用企業回收、分類回收、定點定時回收、辦公用品回收、饋贈式回收、通過銷售渠道回收等多種途徑,使垃圾中的有用物質得到充分的回收利用,達到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目的。此外,回收后物質處理設施應與其配套,沒有適宜、有效的后處理措施,分類收集將失去意義。